平凡與超凡的界線:《異數》心得與整理



看著那些卓越有成的人士,在大銀幕上發表著自己如何成功的見解,許多人深深相信,並奉之為人生守則;有些人半信半疑,例如我,並思考著成就一個人成功與偉大的因素,到底有什麼?

《異數》這本書引述一個宏大的實驗:研究者對「智力測驗勝出者」──也就是智商高的人,進行長達數十年的人生旅程追蹤,想了解智商到底是不是有所成就的關鍵。

結果出人意料,這些「智商贏家」們並非全然的人生贏家,有些庸碌一生,有些雖不突出,但也算小有成就。更令人驚訝的是,當年智商不足被刷掉的人之中,有人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,成為了異數。為什麼?

研究者終於明白了一件事情,智商不是重點,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﹝關於家庭教育哪裡重要,本文後面會提到﹞。

但只有如此嗎?

除了家庭因素,是不是還有更多外在與內隱的因素,主導著一個人的成功與卓越?《異數》這本書從體制、個人努力、家庭和文化等面向,探討卓越與平凡間的分界。

│人們無意間搞出來的:體制+馬太效應

影響卓越的可能之一是體制,捷克青少年足球國家隊成員名單是個好例子。作者指出這些球員中,21個球員有15個出生於1-3月,4月以後就寥寥無幾。這並非偶然,也不是這些星座的人比較會踢球,而是因為「體制」

因為青少年足球賽年齡分界為1月1號,此這標準下的適齡球員中,這三個月份的成員因為身心發育相對要早,在同齡中素質多顯佳,使他們比其他球員更受到青睞,獲得更多練習。讓原先只領先一點點的身材優勢,逐漸擴大為技巧和信心方面的卓越,而讓他們成為獨當一面的國家隊選手。

好的還要讓他更好,壞的也要拿走,是所謂「馬太效應」

本書中還指出了其他例子作為佐證,而且,同樣狀況也能在其他領域中看見,例如測驗成績和學習成效上。如果這樣的年齡分界的制度面因素無法做出修正,我們將可能流失50%的人才。

│努力不懈的一萬小時練習

一萬小時敲開成功大門是大家最熟悉的概念,這本書也同樣提到了。如果一年365天,每天都努力鑽研於一個領域10小時,兩年多的時間就可以達成一萬小時的練習。

《異數》一書提到比爾蓋茲,身為科技大亨的他在早年孜孜矻矻的寫程式。但他也是機運與時代的孩子。在那年寫程式是相當辛苦的事情,據書中資料,程式寫手還要抱一大疊讀卡紙去預約跑程式。一個字錯了就得抱回去重來。

比爾蓋茲一萬小時的練習機緣於時代與家庭,家境富裕的他被送到貴族中學去念書,中學時的電腦已經是先進的分時處理系統,只要坐在終端機面前,就能很快顯示出程式的結果。比爾蓋茲更透過學校社團和外面公司的合作,以測試程式的名義,換得了免費使用電腦寫程式的機會。

一萬小時的練習書中還舉了其他工程師和披頭四樂團作為例證,但我想最重要的還是「機遇相當重要」。這使我想到一句話,成功的人不一定都是最強大的人,而也有可能是幸運的傻子。

│超越努力的因素:時代

電腦發展史上最偉大的時期,可說是1975年的1月,史上第一部個人電腦誕生了!電腦不再只是大到佔據整間房間的大器械,電腦到今天走向家庭化、個人甚或是客製化,這是巨大革命的開端。

而在這場革命中脫穎而出的人物,到今天都還相當出名,具有一定的影響力。書中提到像是比爾蓋茲、他的左右手保羅艾倫、微軟身價第三高的史提夫鮑莫、蘋果的賈伯斯和Java支付的比爾喬伊等人。

本書給我們一個重大的啟示,大家都相信他們是因為資質優異又努力,才促使他們如此成功。但大家卻不願意正視,其實是「生長時代」造就了他們的成功。

書中指出:比爾蓋茲於1955年出生,保羅艾倫在1953年,史提夫鮑莫在1956年,賈伯斯在1955年,比爾喬伊則是1954年。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明的軌跡,最適合搭上1975年個人電腦大浪潮的人,似乎很適合出生在1950年代中期,他們在那時大概是19到22歲的青年。

如果生的早一點,早就在大企業工作,他們對個人電腦會展現不屑一顧的態度,又或是到了該追求穩定的年紀了,沒有太多本錢為了這場革命捨棄太多;如果太晚生又參與不到。

這是重要的一課:要成就一個脫穎而出的成功者,時代簡直太重要了

「如果你認為努力是成功的絕對或唯一要素,那對一群失敗者進行研究,你會發現他們也是同等的努力」──這個納西姆 塔雷伯在《隨機騙局》中所提到的觀念,和本書也是不謀而合的。

│根深在我們腦中:家庭背景與文化

前陣子一個中國青年受訪「如何考上北京大學的?」,他老兄一句「因為家裡有錢」的回應,震驚了13億人民。這本書也要提到家庭對一個成功者的重要性,可是,他的重點不在這種金錢的火力奧援。

而是觀念,家庭對一個人價值觀的型塑。

這本書中提到一份社會學的研究,研究了12個家庭的教養方式以及他們的生活。令人驚訝的是,這12個家庭中的教養方式沒有如預期中呈現五花八門的差異,而是只呈現兩大類型的差異:窮人與有錢人的──窮人的放任自然,有錢的則發掘並努力培養孩子的潛能。

不同教養哲學型塑了孩子不同的人格:窮人小孩少發抱怨、較為保守、對人不信任;有錢人﹝包含中產階級﹞則是據理力爭,不懼權威,有明確專長。二者沒有優劣之分,但兩者的差異讓他們在未來的競爭中,不論是資源獲取、收入和世俗的成就上,有所差異。

知道要發掘孩子潛能,並努力培養的家長,留給後代「追求人生意義」和「利用自己的觀察和想像力」兩種價值觀。家裡有錢確實更能栽培孩子成就偉大,但本書追溯到一個根本前提:家庭「有沒有意識到」該發掘和培養孩子能力。這說明的是「思維」決定高下。

│挖掘

如果我們反過來問:如果我們不具備這本書中成為異數的條件,是不是還有機會成為異數?如果需要具備,該具備哪些?進一步反思,這本書從已成功者推敲出來的成功因素,會不會只是我們穿鑿附會的想像。

這些被歸納出來的因素,放在其他案例上面行得通嗎?像是解釋其他異數的成功脈絡,或是適用在其他相同的人身上。我在質疑他結論究竟能解釋的多普遍。當然一個好的人生觀、不斷的努力和生對環境都是重要的,但也不能忽略除此之外,還有沒有更根本、更隨機的的變因。

或許我們也應該問:異數到底是多優秀、多成功的人?是金字塔頂端的1%嗎?5%?還是前20%。如果是指成為前面20%,有點成就過上不壞生活的人,那這本書的論點應該會對你很有幫助。但對於要擠到更前面,像金字塔的1%或3%,我只能說,人人能夠捕捉成為異數的道理,那異數也不異數了。也許成為世界和歷史上真正頂尖的異數,沒有常道可循。

│補 這本書提到的文化不只限於家庭背景,還更涉及氣候、地域性和民族性,談論的非常宏觀。據作者論點,一個民族某方面若有比較優異的特質,例如季風亞洲的人﹝華人、日、韓﹞較勤勉、中國人數學好,也可以歸因於此些宏觀的條件,被列為平凡與超凡的界線。

但通常談的東西越大我們應該越謹慎,因為很容易忽略細節而合理化,並無限上綱,作者的解釋有其道理,我也不打算另外開篇幅討論,剩下讀者該自己體會體會。
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