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一樣迷惘的我們:學生時代學什麼技能?



先前在ATCC上聽到一個問題:「學生要在學生時期培養什麼技能比較好?」我一直很努力想回答這個問題,且讓我寫下此文做簡單報告。

「在學期間學什麼技能」,是我們時代的巨大命題,這命題隨經濟環境的轉變和科技高速發展,而更加彰顯。

過往台灣社會經濟起飛,到處都有需求,市場並未飽和,只要有拚就有機會。不論什麼學歷,有一技之長的高職五專,或搶破頭都難考的普通大學,畢業都有發揮空間。

但今天市場正在飽和,產業分工正細膩化,從過去「先生產,然後找需求」,轉變為現今的「先理解客群,才能創造消費」。光是這以消費者為中心的轉向,理解客群的情緒、習慣與態度,就衍伸出很多設計思維與工具,像是設計思考和UX。

理解客群,還要讓自己的好被看見,行銷的色彩和排版美感、廣告通路的操作,甚至有效行銷的文字操作,都變成需要深刻發掘的專業。這就是分工細膩化的過程,顯然不論是大學或是任何教育機構,都不可能為市場就業,做出完美的回應

學習什麼技能是個虛假的問題,隨著市場在變,產品和服務的設計思維也都在變。任何技能都可能在有生之年過時個兩三次,還要擔心機器人會取代人力。說白話的,現在變動那麼快,「朝令夕改」都無法回應這些變化,說「秒令秒改」還比較可能,所以根本就不能期待學什麼技能可應變時勢!

要學的是思維和態度。「形而上者謂之道;形而下者謂之器」,學什麼技能都是「器」,一種工具性的眼光罷了。


所謂思維和態度,就是那個形而上的「道」了。什麼是市場與職場存活之道?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懂「人」!做機器人要懂工程,我們合作對象是人,服務對象是人,怎麼都不問問我們對「人」跟「社會」問題的關懷與見解?

說來遺憾,每當孩子投以好奇目光看世界,多少次都被迫轉回課本;當我們對許多議題有更深刻的關懷,就被貼上文組賺不了錢的標籤。這種只注重技術性跟有用的觀念,造成今天我們沒有一點創造與改變。我們必須清楚文理的分野將不再重要,「解決問題」才可能帶來永恆的進步。

學習什麼技能呢?還是得先問自己:我懂人嗎?能洞悉人與人性嗎?能提出觀點跟問題之解嗎?這將是終身的學習,不可能今天獲得答案,日後可以一直一體適用。

什麼學科考了滿分,值得恭喜,但也是警惕的開始。走出了滿分的考試,要面對的市場永遠讓你難以理解,要面對的人性遠比理論寬廣的多,但只要嘗試關心關懷,多留心世界一點,持續不懈的進步,你就會感到很振奮。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