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幕茶會之後──淺記台灣發展的兩種可能



今天感謝多元商學院共同創辦人張竣皓 皓哥和他們團隊,邀請我們到他們公司參與開幕茶會。

他們致力於商學課程的整合與推廣,為創業者和業界人士,提供完整的商學技能與趨勢學習,要特別說的是我們團隊也有幸在其中授課。隨著現在線上課程平台增多,學習管道的多元,其實也說明,不論大學期間的學習,或出社會後的學習,得更仰賴自主。以不停學習應時事之變,再沒有什麼一招半式走天涯的事。


今天認識很多創業家,和有理念的公司團隊,我又想到資源整合與人脈連結的重要性,也感覺台灣有這些強勁的民間力量集合,相當令人感動。

│思考台灣

台灣確實有其不善之處,但某些方面來看台灣其實也很強,其未來的進步仰賴兩種可能,今天我行程跑下來,和很多朋友分享到的:

第一是打破分科的概念,從思維處創新,細節處見高下。所有問題的解決和創新,都仰賴跨科的彈性包容思維,才能融合更多可能。我曾經在自己的動態說過,分科只是方便人們認識世界、剖析問題,要盡可能通盤了解世界與解決問題,專家固然重要,但跨領域的思維才能包容異己,洞悉問題的真實樣貌。

而我們還有不少人仍落於學科的框架,此好彼壞的比較心態、相互歧視的門戶之見,是這樣的,史丹佛大學可以因為思維不一樣就分裂掉人類學系(戲稱史丹佛化),台灣很小,玩不起這種學科思維分化與歧視。台灣要走的是海島精神。

第二種,產業本身重視研發,重視博士、研究者和研究機構的實力,挹注大量資金於新技術研發,努力前往知識與服務導向的創新,並且要有心裡準備:這些投資,未必有固定規模報酬。

台灣什麼都喜歡學國外,偏偏「重視研究與開發」這塊沒有學好。美國有100萬個研究人員和科學家,有75%被公司雇用來作研發創新,美國廠商用於研發與發展的的投資經費,高達淨投資的60%。除了學科偏見,台灣本身對高學歷的看法就已經無法競相比較。這個項目的執行有一些結構問題與現實困難,但大抵說來,概念是這樣。

第一波文明革命浪潮才打來,很多事情還不見明朗,每個人都非常重要,因為人連結的平行連結,下對上的力量整合,才能激發更強的衝力,不能只仰賴和期待政府在產業上開的大刀,這部分,海耶克學說講的很清楚。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