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碼人心黑盒子:〈運用NLP,你可以變的更好〉讀後心得



NLP﹝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﹞是神經語言程式學的縮寫,這個學科由理查‧班德勒和約翰‧葛瑞德兩位博士共同創立,是一個綜合型的心理學學科,透過言語和行為,來洞悉「人」的心理狀態。NLP用實際觀察與測度,改善心理學某些淪為虛幻空洞的理論,加強心理學在人的易解性與實用性。

今天介紹的這本書〈運用NLP,你可以變的更好〉是一本NLP的入門書,我認為打好NLP基礎看這本就差不多了,接下來的就是發揮所學,或是研讀更進階的應用。

│我接觸NLP的入門:心錨

最早接觸到NLP,是「心錨」概念。先用這個概念,來進入本文的主題。心錨是一個讓人很快進入某種情緒和狀態的技巧,先選擇一種我們想要的情緒,透過三個步驟:

﹝1﹞閉上眼想像一個畫面,生活中某個令我們有這種情緒的畫面
﹝2﹞在情緒最高張時,做一個動作﹝捏臉、掐手指之類的簡單動作﹞
﹝3﹞打破心理狀態,也就是去做別的動作﹝走一走、跳一跳﹞

這個過程,就是在「設心錨」,需要這種情緒時,只要做出我們在設心錨時情緒高張所做的動作,就能很快進入那個情緒。有意識的將外在刺激與內在感覺連結在一起,這就是「心錨」,也是我接觸NLP的入門。

如果上台會緊張,就可以建立一個「自信的心錨」;如果要去一個讓你不自在的場合,則可以設下「輕鬆的心錨」。有意識的透過這些動作,調整自己的情緒,就能讓自己優游自適,全世界都是舒適圈。

這原理其實很簡單,就像我們聞到香味時,腦袋會浮現對食物的愉悅感;聽到某首音樂,就會想起一段快樂的時光。人的大腦,是透過五感﹝視聽嗅味觸﹞來感知世界,並蒐集資訊的。外在世界資訊龐大雜蕪,大腦藉由五感接受到時,就會彙整這些刺激,變成有系統的情緒和反應,表現出來﹝程式化﹞。

只是大腦在進行這些作業整理,我們本身是無意識的;如今NLP發現這個腦神經的祕密,我們就可以有意識的操控或改變自己的想法與情緒。

│NLP的概念

NLP最早用於心理治療,對象包含戰爭恐懼症的越戰士兵,還有廣大的民眾。然而事情總是一體兩面,可以用來了解人、做心理治療,那不免也會被挪作他用,像是變成商業謀略或是把妹技巧﹝= ="﹞。就像整形最早也是治療用途,為了在戰爭中毀容的士兵服務,但今天,對美有更高追求的人,都會去整形。

每個學科都有其假設,這就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方法,NLP當然也有,前提條件之一是:「每個人都具有改變一切的資源」,當我有「想變成那樣」或是「我想去做做看」的時候,這個條件就會被充分發揮,非常正向。

第二個假設條件是:「每件事情都有正向意義與回饋」。每有事情發生,像是比賽吞敗、社交挫折,我們總不免陷入失敗主義的氣氛。NLP並不允許這種現象發生,因為不論是再怎麼壞的事,都有好的意義存在。所以NLP當中,就有一個叫「換框法」的技巧,也就是將事情換到另一種情境來看,便充滿生機與可能。

與其說這是一種催眠或謊騙,倒不如說是「解決了大腦自身的謬誤」。因為大腦對某件事情的認知﹝好或壞、開心與難過﹞都是在龐大資訊篩選、整理後的結果。大腦做出價值判斷,是生存的優勢策略,而非事件與經驗最完全且真實的面貌。就像是錯過了星星,便遺忘還有下一個日出;跌倒了,卻不知道後面路程有更美的風景。事件與經驗就是好壞並存,相互發生,沒有所謂純然只有失敗或快樂。一切經驗可能比我們想像的,還更沒有情感的意義,這些好壞優劣的判斷,都是大腦自己腦補出來的!

知道了這些,我們就可以更大膽的選擇自己想要的路,因為沒有絕對成功與失敗,只有機會掌握與否,如此,人人都可以有力量改變自己,甚至身邊的一切。阿德勒心理學被NLP的實務指示給補充了。

│人文,就是一切意義的來源,都由人賦予

人文教育以人文主義的精神為出發點,不在於我要給你什麼,而是「你」感受到了什麼!也就是,人文主義非常注重「個人」感受,一切好壞的依歸都來自「人」本身判斷。這話有沒有一點既視感?就是前一段我說的:「事件與經驗的好壞判斷,都是人賦予的」。

正是因為人文主義為奠基,今天的科學才能有如此發展。如果人不是一切意義的來源,人的感受就完全不重要,重要的可能是神祇或君王的指令;挫折低落也許是去找經典和神職人員,也不需要有今天的NLP和各種學科了。

所以人文主義的精神,是非常重要的,也是今天我們要一直強調的。而這個精神,也已經從兩三百年前的「思想啟蒙」,變成現在的「實務指示」,不只NLP是人文主義的產物,我們讀的西方學科,都是這個背景來的。

│全書概覽

全書分為13個小章節,介紹NLP的核心概念與操作。我自己歸類成「4個層面」

1到3章分別為〈親和感〉、〈測度〉和〈次感元轉換〉,著重在與「互動技巧」層面
4到6章分別為〈心錨〉、〈時間線〉和〈轉換立場〉,著重在「自我調整」層面,從「不同時空」和「不同立場」獲得力量,調整自身的情緒與對經驗的認知。
7到10章分別為〈換框法〉、〈誘導期待狀態〉、〈後設模式〉和〈彌爾頓模式〉。這些是「言語」層面,透過不同的問話方式得到你所需要的答案,獲得更多被對方大腦隱藏的資訊。
11到13章分別為〈部分技巧整合〉、〈隱喻〉和〈恐懼症療法〉,最後這三章著重在「實務指導」層面,給予對方更合適的建議,讓對方能接受你的指引和教導,甚至是拔除根植在他心中的恐懼。


這些東西看來,有些很像詐騙技巧,但事實上,其來源都有善的用意,即心理治療。但一如我們開頭所說,事情總是一體兩面,能治療人心就能欺騙人心,端看使用的人。所以希望大家學會這些技巧,還是要乖乖的渡化災厄,利益眾生,不要起怪念頭了。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