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所不知道的經濟系,供給線與需求線的秘辛



我本身是中文系,大約一年前寫過一篇中文系在讀什麼的文章。我同時也雙主修經濟系,仍欲求不滿,今天要來寫一篇關於經濟系讀什麼的文章,使大家對經濟系有比較完整的認識。前陣子在敝系座談會有分享過雙主修的經驗,這篇文章將擷取自當時準備用的稿子。正文開始。

經濟這個學門,有些人覺得跟股票財金相關吧,讀了就能變華爾街金融殺手;有些人感覺,能夠預測世界趨勢;有些人也認為他是一個理論和數學導向的學科,很難實用。基本上,這些想法都道出經濟學的某些面向,但不盡完整。事實上,經濟學面相更為廣泛,是眾商學學門與市場行為的研究基礎。

這樣說還不夠清楚,再繼續看下去。

│一條供給與一條需求的學門

怎麼初步認識經濟學,我們現在不妨想想,超市有兩個結帳櫃台,兩個櫃員處理速度差不多。目前左邊的大排長龍,右邊的則寥寥無幾,這個時候會發生甚麼變化?我想你們一定都知道,就是左邊的人龍慢慢地往右邊排,以期節省更多時間。最後,左邊減少右邊增加,兩台櫃台排隊人數將趨於一致,達到均衡。這就是經濟學的意義──探討人類在不同時空、環境條件下,做出的選擇行為。



上圖呈現供給者和需求者,在市場不同的價格條件下,願意生產和購買的量。交錯的點稱之為市場均衡點,是雙方在理性自利與不同的市場條件下,做出的最終選擇點,不會過多,也不會過少,就是剛好。這個「均衡點」的概念,一直是經濟學家所關照的市場推動力的來源。也是亞當斯密說的「看不見的手」,現代經濟學透過自由市場競爭所說的「帕雷托最優化」。

而經濟學關注的均衡是產量和價格,這若用我的話來說,會把他說成「外在價值」,那些專指可看見的、可測的標準與條件,畢竟經濟學是一門實證的學科,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很難讓他變成一門嚴謹的科學。有外在就有內在,「內在價值」便反之,例如玩PokemonGo可以增進你與社區的互動,這些人際互動和社區認同就是內在價值,但比較難以去量化與測量,經濟學關心的比較少。

所以總結起來我說,經濟學是一門談論供給與需求的學門,給我一條供給和一條需求,我就可以畫出市場運作。

│個體經濟學與總體經濟學:兩大重心

這部分可能比較枯燥,講講經濟學的分支和理論依據。一如先前我將中文學門分成三大支柱,經濟學門我也將把他拆成兩大重心:個體與總體

個體經濟學主要探討效用和效率,主要由「消費理論」、「價格理論」和「收益分配理論」三個部分組成。

消費理論在談個人的消費和成本衡量問題,會量化衡量我們消費一物品的滿足程度,像是我買了一瓶飲料可以得到25的效用值,買三瓶同樣飲料則可獲得68的效用值。這就是所謂「量化」滿足程度。然而如此衡量並非總是可行,所以消費理論也會透過「比較」來知道滿足程度。像是比起買一瓶飲料,我偏好看一場電影,所以對我而言,這場電影的效用比飲料高,但實際效用多少我們無法知道。

價格理論探討的問題,則是均衡價格到底怎麼形成的。有認為來自供需均衡的說法,有主張來自產品效用的說法,有學派認為由生產投入和產出關係來決定。也許都對,也許都不對,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價格,也是有很深厚的學問的。

收益分配理論則探討如何讓資源和收入的分配能夠達到效率,資源有限,怎麼樣創造最大的滿足程度和產值,是消費者和生產者都必須共同思考的。

所以我們可以將個體經濟總結成效用和效率的學科,而效用效率做好,資源收入分配得當,這是一個管理者必須要有的技巧跟思維。個體不只是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觀察者,更是「管理者」的根本與延伸基礎。

總體經濟學觀察的角度以「就業與失業」、「通貨膨脹」和「經濟成長」為三大指標。在總體經濟學領域,分化出兩大對抗的陣營:凱因斯學派和新古典學派,前者形成於大蕭條時代,主張政府應當適度干預市場,以刺激經濟體系的產出;後者代表人物是海耶克,認為市場有非常多的資訊政府不能掌握,所以政府無法做出有效的市場干預,故應交付自市場自己調整。兩者沒有誰好誰壞,一切由時代環境決定。這是總體經濟學。

總經簡化複雜的變因和局部條件,化約成一條條關係式;透過統計與計量的方法,找出三大指標的相互關係,以及之間相關性的強弱。像是歐肯法則﹝Okun's Law﹞發現了「經濟成長率」和「失業率變化」有高度負相關,失業率越高,經濟成長率就越低;飛利浦曲線﹝Phillips Curve﹞則勾勒出歷史上大多數時期,「通膨率」和「失業率」的負相關,失業率越高,通膨率就越低。

所以,產出如何透過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的取捨來維持?用什麼工具?什麼時候用?這都是總經的範疇。若想身為一個政策制定者或是國家體系的高級文官,總經相當重要,所關注的盡是國家安全的層級的問題。

│經濟學的特色

至此,我們已經可以知道,經濟學不是只跟股票相關,也非只有高攀不得的理論。這部分,我想聊聊經濟學的特色。

我們已經知道經濟涵蓋面相非常廣,所以有很多細微的分支,像是法律經濟學、制度經濟學、福利經濟學等等,可以視需求和其他學門結合運用。經濟學其實像是一套思維模式。普遍性和理論性是他很大的特點,此其一。

經濟學還有第二個特色,就是專講「相關性」,而不講因果。例如前面的歐肯法則,指出失業率和經濟成長率的負向相關。在這個法則中,我們只知道他們之間是負向關係,而無法確定是否為因果。因為讓產出提升的原因有很多,像是財政政策、貨幣政策,生產技術等,失業率下降不是完全的原因。若錯把失業率當作經濟成長的因或果,是重大的邏輯謬誤。

經濟學第三個特色是數學與統計。我們說過經濟是實證的學科,數學與統計是重要的依據。以歐肯法則來說,失業率與產出到底關聯性多強,每個國家都不一樣,所以統計與數學就很重要!其替代關係的強弱能否準確計算,也會對政策和國家發展方向,有巨大的影響。

│幾個注意事項

不知不覺也寫蠻多了,是時候該提點幾個重要事項,做簡單收尾。很多人會問怎樣的人適合讀經濟?依我之見,第一個應該是要有「數字感」,不能對數字和數學有所厭惡,盡可能要對數字敏感,能從些微的數字變動就感測到經濟問題,並針對數字能做出經濟解釋。

第二個呢,是細心跟推理。能從改變變數推理出對應的結果。也要從有限的條件中,整理和歸納出模型,進一步知道題目在問甚麼、如何計算。當然,這也是為分析現實經濟現象做基本的準備。

第三,不要把經濟理論當作絕對的真理,所有的原則都只是暫定的。真實世界的現象千變萬化,永遠會有理論解釋不到,或解釋不正確的事情,我們要持續抱著批判與懷疑,來修正經濟模型,否則,都是不科學的。

最後,要語重心長地提醒,經濟學不是讓你賺大錢的學科,事實上,沒有一個學科是被創造來賺大錢的。一切都是以對「人」、「社會」和「自然」為關心對象才產生的,所以抱持著好賺錢才讀某個系的心態,自本自根是錯誤的。還是好好建立起我們學習的主動態度吧,那才是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,活下來的關鍵。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