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鍵評論網楊士範總監:〈媒體重塑的關鍵年代──關鍵評論網的新媒體實驗〉講座記錄與心得



當今新興媒體如雨後春筍的成立,在名為網路的大海上架著各自船隻,承載許多船客,並探索更多的可能性,其中包括更多的資料,以及目標船客。

如此比喻雖不盡精準,卻可以讓我們瞭解今天演講主題《媒體重塑的關鍵年代》 的方向:媒體的困難,及其可能的解決方法。主講者是關鍵評論網內容總監楊士範

媒體的困難

開頭說到,新興媒體如在大江大洋上架著船隻,我們明白,這片海洋並非總是風平浪靜,一點小風微浪,就可能導致這些媒體船兒遭受劇烈搖晃。這個不平凡的路程,其一是FB的演算法。

神說要有光,於是就有了光;祖克伯說親友的動態要往前擺,新興媒體就只好嘆氣。祖克伯要推展直播功能,這時候不跟上風潮,錄個幾支直播影片刷存在,好像也很怪,即便你根本不知道要錄什麼。

東凌我的實習公司也為了測試此風潮,在前幾個禮拜新創展時也即席錄了兩部,確實在瀏覽乃至粉絲互動,都出現有別以往的成長。畢竟海洋之母給這些船隻一點養家餬口的環境,聽海之命也勢所難免,楊士範清楚體悟。

第二叫做「製作成本過高」,這要回應到新興媒體的挑戰:如何有效運用資源創造價值,後面還會提到。

有成本問題那就有獲利問題,可以相提並論的,楊士範還探討新興媒體的獲利模式。其大抵不脫「訂閱」、「電商」、「活動」和「廣告」四項。這四項獲益來源的比例應該是如何,則依媒體「定位」和「目標」來決定,換言之,知己為最先。

而關鍵評論網的獲利模式,則是以「活動」和「廣告」為主,以廣告為最多,活動則很少。這誠然與關鍵評論網的定位和目標有關。他們期待打造更多樣觀點、多元資訊,不會只著重在鑽深少數領域。

未來

針對這種種新興媒體的困難,楊士範也簡單勾勒對未來的想像,找出能夠解決的方法。他談到增加通路是其中一個方式。例如說,可以在公車、計程車,甚至是戶外大頻幕上展放該媒體的圖片或影片,如此可以增加曝光度,更可以增加該圖文的停留時間。

總而言之,也是在爭取跟FB這類平台之間的緩衝空間,不要過度仰賴這些平台。人家說雞蛋別放同個籃子,談過戀愛的也知道不要老是黏住對方。

第二種未來的狀況,也正發生在關鍵評論網身上。當初為了快速上架,現在營運初具規模後,要來歸還「技術債」,重新設定自己後台一些評比工具和數據採用規格。很令楊士範開心的是,他們終於慢慢脫離Wordpress的魔掌。

媒體的迷思

有時候很多媒體新要成立,就趕著把所有船客跟海洋資源都撈盡,認為這才是媒體的意義,才是成功的指標。楊士範明確點破這個幻想。

第一,搞清楚自己的定位,要提供什麼資訊,接著要知道有多少人想看這些主題。我們不妨假想一下會關注你主題的讀者有多少人,假設潛在的量,然後進一步思考如何捉住他們的眼球。

這些媒體或許曉得提供的資訊和服務必須有主題性,但沒有明白客群也是有主題性的。越有主題性的客群越能達成媒體和客戶的溝通。就算這個客群極其微小,但只要都服務到了,媒體本身的任務也達成了。

至於怎麼打中讀者甜蜜點,其中內容傳達、文字敘述與長短、影片、圖跟文的比例又該如何,這都依個案而立,至少目前為止,沒有通則。

第二,要有效運用資源。思考:三五成群的人,有辦法在同樣條件下,和300壯士PK嗎?答案:絕無可能。所以楊士範不正面跟大媒體衝突,他談到在太陽花學運期間,他們運用有限的人力,找來此運動的重要人物,在線上舉行大對談。一來彌補人力在圖文生產上的弱勢、二來也達成「訊息傳遞」和「聳動又曝光」的多重績效,可謂四兩撥千金。

媒體與新聞

接著得說說新聞內容本身,這其實不該獨立成段,但我還是做了,理由很簡單,我們不能誤信新聞內容為絕對客觀。

有句話這樣說:「看報的人比不看報的人還容易被蒙在鼓底。」這反映了新聞有主觀性的一面。一如歷史,史料的篩選、言詞的潤飾乃至事件的編排,無不有作者主觀意識在。同理,報導的受訪人的揀選,言論的篩選到最終的呈現,每個選擇,都有主觀。

這告訴我們,不是讀越多資訊就越代表客觀,如果吸收的都是同一個觀點,那結果不會改變。這也使關鍵評論網對未來有明確的堅持,前面有談到:多樣的觀點,多元的資訊。

唯一遺憾的是,這些多元的觀點,不可能同時間刊出,例如對一個議題的正反方思辨。就算有此機會,也不一定每個讀者會讀到,讀到也未必能吸收進去,也可能讀者只看他想看的觀點。


雖然不能盡善盡美,但這還是提供了正向的可能性,也給媒體的腳色,多了幾分明確的定位。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