舊書重讀:《中國大趨勢》介紹與觀後心得



1978年被政治學者大衛藍普頓視為是開啟中國巨大改造的一年,從毛澤東思想改造和意識形態掛帥的領導,轉向鄧小平務實和解放精神的關鍵轉捩。現今的中國態勢,以及未來走向,無論我們將如何理解並推測,都不能脫離1978以後的發展脈絡。

奈斯比的團隊蒐集大量的資料,以及與企業家、政治人物、學者等相關人士對談的樣本,在試圖不夾帶情感、不構思任何主題﹝避免錯失希望找到的東西﹞,並且盡可能地像中國人一樣思考來剖析中國,最後分析出支撐中國經濟強權的八大支柱。

脈動

如今中國的成就,一切的出發點在於思想解放,伴隨改革開放的演進,逐步推展到全國各領域乃至國際社會。鄧小平企圖喚醒中國人最原生的創業本性,將中國從奄奄一息的破公司,整頓成良好體質的企業。實務上在中央政令支持的原則下,規範,並開創出良好的創業環境,就好像是提供給人民過去集中於中央之手的肥沃土壤,讓大家得以上面種自己想要的東西。由此人民得以自主的發展,找到自己扮演的腳色和利益,擺脫毛時期的威嚇與教條。

隨著改革前進,思想解放帶來全面性的影響,產業發展與科技是鐵證如山的存在,過去一直為意識型態服務的學術和文藝藝術也更被廣泛觸及。物質文明已經很豐富的中國社會,精神上的文學藝術更形不可或缺,逐漸多樣的風格,逐漸多元開放的眼光,中國在這30年來已經有長足的進步。

問題總會產生,儘管共產黨號稱無產階級專政,1978年開啟解放第一槍的是農民,但農村卻是最慢享受到成果的。隨著經濟發展日趨上升,相隨而來的挑戰,農民工和偏鄉地區更是首當其衝,中國政府寬鬆化城鄉移動限制,保障並強化農民工的基本權、優惠和子女的受教權等,也反映中國政府正視問題,並往自由公平邁進。

2016年中國進入十三五計畫的第一年,產業方面強調新能源、環境、環保和機器人,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視反映在醫療、教育和住房相關政策的實施。這些早就是在胡錦濤時期就在討論的方針。奈斯比在2009年出版《中國大趨勢》這本書,就寫出當時中國領導人已有這樣的戰略思維和大架構的計畫,只不過胡時期還是經濟成長導向的。

解放的成果,更造就了如今中國不只身在世界中,世界也會被中國牽動的局面。擁有2兆多美元的外匯存底,持有美國大量國債,更是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國。如何為國際的和平盡一份心力,如何推動區域貿易的增長,平衡國內國際的輿論,又如何維護分散世界各地的經濟觸點和人民利益等問題,都考驗著中國領導人。中國領導人的決策思維、國際的戰略視野,不論把中國視為合作夥伴或是仇寇,身為遠親近鄰的台灣都不可不注意。

奈斯比的八大支柱涵蓋了這些脈動及面向,看到中國的大趨勢,身為台灣人的我們也該有所省思。同時身處在2016年的我們,也能夠透過這本書,回過頭來檢視奈斯比7年前的見解和預測是否準確。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。我也驚訝地發現,前述提到的十三五計劃的戰略架構、發展方向,在胡錦濤時期就已經能夠看見,也讓我見識到中國政府長遠計畫的能力。

強而有力的評論

改革開放讓中國政府下放許多長年集中的權力,讓地方以及民間有更多空間自主決策。奈斯比認為,中國未來的決策將在「上對下」﹝中央對人民﹞,以及「下對上」﹝人民參與中央決策﹞兩股垂直力量的平衡和互信進行。隨著資訊網路的發達,互聯網和社群媒體興起,來自「下方」﹝人民﹞的力量會更加整合強化,進而使這套奈斯比所謂的「垂直式民主」,帶來更完善的成效。

一如我在開頭提到的,奈思比試圖要像中國人一樣思考中國的事,所以更進一步批評西方社會沒有在中國發展背景和歷史語境下,對中國一面倒的負面評論,包含對不自由的嚴厲批判。但社會學家告訴我們,西方人以普世價值及道德觀教化﹝或約束﹞為根本的外交和批評,來自於其「普遍主義」的背景,認為某些價值觀跟真理不證自明,屬於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。

中國可能是基於儒、道家的原生思想,使他成為「特殊主義」文化背景。指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決定什麼對他們是最有益的 :「我的對我來說就是對的」、「適合你的就只適合你」。這顯然影響了他們國家發展跟外交的指導原則。

而西方社會的評論,既沒有在這樣的背景下公正思考,也忘了自己曾在市場經濟的健全到政治人權方面走了幾百年的踉蹌,才達到今天的成就。中國改革開放才屆三十多年,確實很多地方表現得不夠好,但也應當是理所當然的,而且中國領導人有不斷的在面對社會問題、輿論,以及承認過去毛主政的某些錯誤。顯示是為有進步的決心的。

奈思比更表示中國人本身對「自由」的看法就和西方人不同。中國人允許交付權力給領導人,由領導人開創環境,而人民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發揮,也可以算是自由。不一定要像西方過剩的個人主義,否定政府對於分配公平和經濟權利的能力。

況且,早在草擬聯合國〈世界人權宣言〉時,問題就產生了。美英等個人主義的國家關注在「政治」跟「公民」權,認為經濟、社會和文化權比較不像權利,而更像個人追求。然全世界有90%團體導向的國家,如中國、蘇聯就不這麼想,認為透過國家提供工作、教育和住房等基本人權,並保障經濟、社會和文化權利是至關重要的。即便最後兩團體的觀點都採納了,但對人權問題,雙邊在不同發展背景和發展階段的差異,持續爭執不下。但由這筆資料,我們也可以省思,是否我們的價值判斷,長時間都被主流的西方媒體影響,而失去公正判斷的機會呢?

這些資訊由奈思比這位西方學者筆下表達出來,格外強而有力。台灣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島嶼,也應該培養此類綜觀全局的思考力。最後不論大家怎麼看待中國,是並肩作戰的夥伴抑或視如仇寇,全面的瞭解他都極為重要。這本書至今已屆7年,但仍能是引導大家大方向認識中國的入門大作。


0 留言